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的情况,需分析三点
2016/8/20 血液病健康知识

    

     正常人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比例<5%,绝对值<0.5×109/L,由于生理变化较大,以早晨8时采血为最佳。如果嗜酸性粒细胞绝对值>0.5×109/L称为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按程度可分为轻度(0.5~1.5×109/L)、中度(1.5~5×109/L)及重度(>5×109/L)。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是临床少见病,原因复杂,我们结合多年的经验及最新文献,总结了一套诊断与鉴别诊断步骤,供临床参考,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是否反应性?

     很多因素可导致嗜酸性粒细胞反应性增多,包括有:

     1)感染,主要有寄生虫、结核、衣原体、HIV等;

     2)药物,如抗惊厥药、抗生素,磺胺类、抗风湿类药物;

     3)过敏反应,如哮喘、过敏性鼻炎、荨麻疹等;

     4)呼吸道疾病,如过敏性肺炎、过敏性支气管肺曲霉病和肺嗜酸细胞增多症等;

     5)胃肠道疾病,如嗜酸性粒细胞胃肠炎、过敏性胃肠炎、炎症性肠病;

     6)结缔组织病,如类风湿、硬皮病、结节性多动脉炎;

     7)肿瘤性疾病,如淋巴瘤、实体瘤、转移癌等;

     8)内分泌疾病,如阿迪森病、垂体功能不全;

     9)移植物抗宿主病免疫缺陷;

     10)细胞因子治疗反应,如IL-2、GM-CSF等。

     总之,反应性多与感染、过敏及自身免疫有关,在临床中应首先考虑这一类原因,可通过详细询问病史、体检、相关的检查以确认。必要时要排外克隆性原因。

     二、是否为克隆性?

     指恶性血液病或骨髓增殖肿瘤伴随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包括有:

    

    


     1)急性髓系或淋系白血病;

     2)慢性骨髓增殖性疾病,如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原发性骨髓纤维化、慢性嗜酸性粒细胞白血病、慢性中性粒细胞白血病;

     3)特定基因异常的疾病,髓系或淋系肿瘤伴基因重排(PDGFRα、PDGFRβ、FGFR1);伴KIT突变的系统性肥大细胞增多症;

     4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MDS/MPN)。此类多有相关基因、染色体、免疫表型、细胞形态学改变,临床多有贫血、血小板减少、肝脾肿大等,确定以上病因必须行相关染色体、RT-PCR、FISH、流式细胞或骨髓穿刺涂片检查。

    

     三、是否为特发性?

     原因未明,如果有嗜酸性粒细胞增多,伴多系统、多脏器损害,嗜酸性粒细胞高于1.5×109/L,持续6个月以上,既不能证明克隆性,又排外了反应性,即可诊断为特发性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糖皮质激素治疗有效。

     另家族性嗜酸粒细胞增多,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罕有临床报道。如有怀疑,可做家族遗传调查。

     『注』

     微信咨询公众号:xyb56035035

     如果你对本文存在疑问,对嗜酸粒细胞增多、血液疾病有不明白的问题,都可添加微信公众号与在线医生进行咨询。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在线咨询频道,输入您要咨询的疾病问题,在线医生会耐心全面解答您的疑问▼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血液病健康知识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