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医大师方和谦:立法用药“六字诀”!
2016/9/11 悦读中医

    

     导读

     胃为水谷之海,后天之本,在中医学看来,保胃气、存津液,应当予以重视。首届国医大师方和谦认为,中医治病的原理,是以脾胃为本。百病皆可因脾胃虚而生。若脾胃受损,则使百药难以施用,五脏六腑难以荣养,而诸病丛生。方老在立法用药方面,尤其重视“保胃气,存津液”!具体是怎么做的?正文详解!

     方师临证治病重视保胃气,存津液,并常告诫我们人以胃气为本。方师说:胃这个脏器像个袋子,主腐熟消化,司新陈代谢。所消化之物由胃入肠,故胃气以下行为顺,脾气以上升为顺。脾升则水谷之精得以输布,胃降则水谷之糟粕得以下行。脾胃的升降,维持着人体气机升降出入运动。故脾胃合称“后天之本”。《内经》有“五脏六腑,皆禀气于胃”及“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的记载。《伤寒论》中“凡病,若吐、若下、若亡津液,阴阳自和者,必自愈”的论述也体现了人以正气为本。邪正交争,只要正气不败,就可以扭转病情。“人病脉不病曰生”,从脉学体系来说,也是很重视胃气的,其表现在“缓脉”上。“缓”为脉象和缓均匀,是正气不败之象(脉弦缓、脉浮缓)。“人有根本,脉有元气,故云不死”(《难经·十四难》);“上部有脉,下部无脉,其人当吐,不吐者死”;“人之有尺,犹树之有根”,“脉有根本,人有元气,故知不死”。诊脉要重视缓脉,重视尺脉。通过三部九候可判断预后,识别真元时,脉学理论也值得借鉴。实际上是证有定型,脉无定体,随人而异。

     1.脉无定体

     脉浮者病在表,可用麻黄、桂枝解表。如张仲景所说发汗用麻黄汤;脉浮弱者,外证未解,可发汗,宜用桂枝汤;发汗后脉沉迟,桂枝新加汤;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附子细辛汤。人的素质不同,又脉无定体,故感冒病证不都是浮脉,但均需解表药,并因人而宜。辨证立法时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既灵活又机智。

     2.辨证

     新媒体编辑:王丹

     温馨提示:想要得到《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国医大师卷:方和谦》?点文末阅读原文,直接领走!

     版权声明:本文选自《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国医大师卷:方和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方和谦主编),最终解释权归原作者所有。由悦读中医(微信号ydzhongyi)推荐发表,封面图片源于网络。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悦读中医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