谜之探索:仲景方所用的“人参”,到底为何物?
2016/9/14 悦读中医

    

     导读

     医圣张仲景所创立的方剂,流传至今,仍为众医家所青睐,但关于仲景方所用药物的研究与探讨,却也从未停止过,比如上周分享的“解谜:大柴胡汤中究竟有没有大黄”,是对大柴胡汤与大黄之谜的探讨,今天要分享的是仲景方所用的“人参”,到底为何物,一起来看名老中医柴瑞霁的见解!

     对于仲景《伤寒杂病论》方中所用“人参”一药,历代医家的认识颇不一致。其中有谓与今之五加科人参相同;有云即今之桔梗科党参;有认为古代人参与党参不分,应根据病情酌定。鉴于上述的混乱认识迄今仍争议不决,给研究仲景有关方药机理带来不少困难,加之古今医家对仲景方用“人参”缺乏认真的考证,每使后学临证无可适从。因此,无论是深入研究仲景学说,抑或探讨人参的本草源流发展,都有进一步考证的必要。

     一、《神农本草经》“人参”的名实考证

     仲景制方用药与《神农本草经》密切相关。据考,仲景撰著《伤寒论》与《金匮要略》,共用《神农本草经》所载药物达136种,占两书药物总数的80%以上,其中不载于《神农本草经》的30余种用药,多属谷肉果菜之类,且在方中的使用率亦相对较低。所以,欲澄清仲景方用“人参”之疑,当以《神农本草经》“人参”的名实考证为重要前提。

     1.据本草植物形态辨析《神农本草经》“人参”条下未见其植物与药材形态的描述,据《吴普本草》所载“或生邯郸,三月生,叶小锐,枝黑,茎有毛”来看,经考其中“叶小锐”和“茎有毛”两个形态特点,当系桔梗科党参。但是,陶弘景《本草经集注》对“人参”的植物与药材形态有多种描述,如“上党在冀州西南,今魏国所献即是,形长而黄,状如防风,多润实而甘”,此与桔梗科党参的药材形态相同;又如“人参一茎直上,四五叶相对生,花紫色”,据考其植物形态则是桔梗科党参。桔梗科沙参属植物四叶沙参(轮叶沙参),即今之南沙参。再者,陶氏引高丽人作《人参赞》“三桠五叶,背阳向阴”的植物特征与生长习性,且强调其“如人形者有神”,无疑又是五加科人参。由此可见,《神农本草经》中“人参”之名,确实是囊括今之党参、人参及南沙参3种药物在内。

     2.从自然资源分布辨析古今人参与党参在自然环境中生长,人参主要分布于我国东北地区的辽宁、吉林、黑龙江,以及朝鲜等地;党参主要分布于我国华北地区的山西、河北、内蒙古,西北地区的甘肃、陕西等地。《神农本草经》“人参”虽未言明产地,但《本草经集注》却明确指出:“生上党山谷及辽东。”据考,上党是桔梗科党参最早的发源地,《集注》所载“生上党山谷”的“人参”,当是今之桔梗科党参,这与陶氏描述“形长而黄,状如防风,多润实而甘”的党参药材形态相一致。高丽(地名)系今之辽宁新宾县,亦即战国时期燕国辽东郡属地,是五加科人参最早的发源地,《集注》所载生“辽东”的“人参”,当是今之五加科人参。至于桔梗科沙参属植物四叶沙参,则是桔梗科党参的混乱品种。不难看出,《神农本草经》“人参”之名,实指主产于上党地区的桔梗科党参与辽东地区的五加科人参。

     3.以药物功效辨析中药人参与党参虽同为补气药,但人参大补元气,救逆固脱,药力较强而持久,宜于急危重病气虚欲脱之证,党参平补和缓,药力较弱且不持久,多用于慢性虚弱性疾病。二者的功效以能否大补元气,救逆固脱为鉴别点。据《神农本草经》“人参……主补五脏,安精神,定魂魄,止惊悸,除邪气,明目,开心益智”,以及《名医别录》“人参……主治肠胃中冷,心腹鼓痛,胸胁逆满,调中,止消渴,通血脉,破坚积”等病证来看,既无急危重病之候,似为桔梗科党参的功效描述。以此佐证,《神农本草经》“人参”的功效记述,是针对桔梗科党参而言。

     据上而知,《神农本草经》所载“人参”之名,虽囊括主产于上党地区的桔梗科党参与辽东地区的五加科人参,但因上党五加科人参的自然资源极少,出现陶弘景所谓“殆不复售”的状况。所以,陶氏对五加科人参的认识,是通过高丽人作《人参赞》中间接获得的,故其对人参类植物和药材形态的描述,以及功效、主治病证的总结,皆是桔梗科党参,以致党参从药用之始便被人为地披上神秘色彩的“人参”外衣,由此形成《神农本草经》人参与党参混为一谈的史实。

     二、仲景方用“人参”的名实考证

     鉴于古代人参与党参混用不分,《神农本草经》“人参”的记述主要针对桔梗科党参而言,加之仲景制方用药与《神农本草经》密切相关。据此推论,仲景方用“人参”当是桔梗科党参。但是,五加科人参在此之前的药用史实也是客观存在的。所以,仲景方用“人参”是否有二者混用的可能,还是为其中之一,则应从仲景学说的本身进一步考证。

     1.从药物使用情况来看仲景所撰《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两书,共用“人参”(除去重复者)36方次,占全部组方用药的8.72%。仅《伤寒论》一书即高达22方次,位居该书药物使用率第8位,说明当时的“人参”药用较为普遍,且主治病证范围很广。就其用量而言,最大者6两(如乌梅丸),最小者1两(如茯苓四逆汤),多数方剂用量为3两(如小柴胡汤、桂枝人参汤,共计12方,占33.3%),可见其常用剂量较大。这在当时五加科人参资源“殆不复售”的情况下,其药用如此普遍,且剂量较重,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可以推论,仲景方用“人参”,只能是桔梗科党参。

     2.从自然资源分布来看古今五加科人参的自然资源主要分布在东北地区的辽宁、吉林、黑龙江等地,这从陶弘景引高丽人作《人参赞》得以佐证。仲景《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两书,共用药物214味,这些药物的产地绝大多数分布于我国的华北、西北、华南等地,有着明显的地域限制。汉时东北地区还不属汉室所辖,加之当时五加科人参资源缺乏、交通不便等原因,故仲景方用“人参”的药物资源,只有依赖汉室所辖地区的桔梗科党参。

     3.从药物主治病证来看仲景方用“人参”虽众,但绝无大补元气、救逆固脱之举。如少阴篇四逆汤、通脉四逆汤等回阳救逆诸方,皆不用“人参”。即使太阳篇的茯苓四逆汤,霍乱病篇的四逆加人参汤,少数方中用到“人参”,也是因其“发汗,若下之,疾仍不解”或“利止亡血”而用,且药仅一二两,为仲景“人参”用量最小者。相反在非回阳救逆方中用量较大,这与五加科人参的功效和病情所需大相径庭。诚如陈修园分析所说:“余细味经文,无一字言及温补回阳。仲景于汗、吐阴伤之证,用之以救津液,而一切回阳方绝不加此阴柔之品,反缓姜、附之功”。故四逆汤、通脉四逆汤为回阳第一方,皆不用人参,而四逆加人参汤,以其利止亡血而加之也;茯苓四逆汤用之,“以其汗、下之后也”(《神农本草经读》)。不难看出,仲景方用“人参”,当是桔梗科党参。

     4.从后世临床用药来看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在考证《神农本草经》“人参”名实的基础上,采取“内证法”的逻辑推理原则,以仲景学说本身考证其方用“人参”的实际所指,避免了认识上的主观随意性。因此,仲景方用“人参”即桔梗科党参的结论,无疑是能够成立的。以此探讨仲景配伍“人参”方剂的治疗机理,既恢复了仲景用药的本来面貌,又解决了深入研究仲景学说有关争议存疑的问题。至于现代将茯苓四逆汤与四逆加人参汤等方的“人参”改为五加科人参,则更能提高临床疗效,但这毕竟是后世发展使用的另一个方面,切不可混为一谈。

     栏目:经方学堂/栏目主持:刘观涛

     新媒体编辑:王丹

     温馨提示:想要得到《中国现代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柴瑞霁》?点文末阅读原文,直接领走!

     版权声明:本文选自《中国现代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柴瑞霁》(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柴瑞霁著),最终解释权归原作者所有。由悦读中医(微信号ydzhongyi)推荐发表,封面图片源于网络。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悦读中医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