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感热病怎么用药?听听伤寒大家的经验!
2016/9/26 悦读中医

    

     导读

     中医的伤寒学说和温病学说中,蕴藏着大量的、且独特的治疗经验,无论是对什么疾病的治疗,都有很多值得挖掘的地方。今天,就让伤寒大家时振声老师从伤寒与温病学说的角度,结合时老自己的临床经验,来谈谈外感病的用药体会吧!

     外感热病相当于现今的急性传染病和感染性疾病。中医对外感热病的治疗,有丰富的理论和实践,中医的伤寒与温病学说蕴藏着大量的、独特的治疗经验,有待我们继承与发掘,今就笔者临床实践,谈谈对辛温辛凉法、辛凉甘寒法、辛芳淡渗法的运用体会。

     一、辛温辛凉法的运用

     外感热病包括了中医的伤寒与温病,在初起阶段,伤寒宜用辛温解表,温病宜用辛凉解表,这是毫无疑问的,一般对外感初起的辨证,往往根据病人的主观感觉恶寒与发热的轻重,以及口渴与否来区别是伤寒?还是温病?

     如果恶寒重、发热轻、口不渴,则属伤寒,宜辛温解表;如果发热重、恶寒轻、口渴者,则属温病,宜辛凉解表,这样辨证不一定全面。我认为要结合舌诊,从舌质的变化结合临床症状,把客观体征和患者的主观感觉结合起来,才能比较全面地掌握病情,更准确地辨证论治。临床上的现象是复杂的,有的病人寒战明显,甚至盖被也觉怕冷,同时也有发热,如果从病人的主观感觉上来辨证,似乎是恶寒重、发热轻,但是病人舌质红,就不宜用辛温解表;又如有的病人恶寒发热,且口干能饮水,照理应当是寒轻热重,但病人舌质不红,或苔白而润,则仍当用辛温解表,如果用辛凉解表则可使病程延长。

     有些外感病人初期,伤寒温病分辨不清,亦可辛温辛凉合方,自拟荆防银翘汤,药用荆芥穗9g,防风9g,苏叶9g,银花15g,连翘9g,淡竹叶9g,陈皮6g,茯苓12g,水煎服,服后全身汗出,体温得以顿挫。如曾治一例寒轻热重、但口不渴无汗、舌质红者,用本方一剂,体温由39.6℃降至36.4℃而治愈;曾治一例寒重热轻、口渴无汗、舌质淡润者,用本方也仅服一剂,体温由39℃降至36℃而愈。用本方要点在于无汗,或有汗不透而有热者,不论寒重寒轻,不论口渴与否,也不论舌红与否,均有卓效。本方荆芥、防风、苏叶为辛温宣散之品,银花、连翘、淡竹叶则属辛凉解表之药,再佐以陈皮理气和胃,茯苓淡渗利湿,使体温顿挫后病人即能恢复饮食,不至于病人发热虽退,但胃口迟迟不能恢复。

     二、辛凉甘寒法的运用

     辛凉甘寒法是在方剂中以辛凉之品合甘寒养阴构成,一般用于外感热病表证未解而又有伤阴者,我喜用《温病条辨》的银翘汤,药用银花30g,连翘9g,淡竹叶9g,生甘草3g,麦冬12g,生地12g,如有咽痛可加桔梗6g,薄荷6g。曾治疗一例化脓性扁桃腺炎,未用抗生素,病人高烧39.2℃,咽干咽痛,口干喜饮,舌红苔薄黄,用本方三剂而热退,咽痛亦迅速好转。在辛凉甘寒法中加入咸寒之品,为辛凉咸甘法,可用于外感热病气营两燔证,以辛凉清气分之热,咸寒甘寒壮水制火、凉血清营,如《温病条辨》的玉女煎去牛膝熟地加细生地玄参方、化斑汤即是,或者于辛凉咸甘中再加入苦寒清热之品,以加强清热作用,如《疫疹一得》的清瘟败毒饮。

     三、辛芳淡渗法的运用

     温馨提示:想要得到《时门医述:伤寒温病融会贯通》?点文末阅读原文,直接领走!

     版权声明:本文选自《时门医述:伤寒温病融会贯通》(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时振声著),最终解释权归原作者所有。由悦读中医(微信号ydzhongyi)推荐发表,封面图片源于网络。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悦读中医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