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胃病用药一点通,不可不知!
2016/10/6 悦读中医

导读
脾胃就像人体的一块土地,这土壤肥沃与否,直接关系到人体的健康。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化生之源,若是脾胃有疾,人体健康自是会受到影响!有道是,脾胃不好百病生,这脾胃病该怎么治呢?中医自是有良方妙计!今且分享中医治疗脾胃病的用药大全,且看且收好!
脾位于中焦,主运化,能生血、统血,在体为肉,开窍于口,其华在唇,其经脉上络于胃,互为表里,胃主受纳,脾升胃降,脾燥胃润,脾运胃纳,共同完成气血生化功能,为后天之本。
1.脾与胃证候病因
(1)六淫:定性为风者,可见阵发性吐泻,胃脘胀痛时来时止,或吐泻合并痉挛拘急。定性为寒者,可腹痛喜温,吐泻物澄澈清冷或完谷不化,手足不温。定性为湿者,可以从阴寒化,从阳热化,均见胃脘痞满,恶心呕吐,泻痢黄疸。定性为热(火)者,可见消谷善饥,暴注下迫,口烂生疮,呕苦吐酸。定性为燥者,可见咽干口燥,大便干结。
(2)七情:思可伤脾,思则气结,不思饮食,忧伤肺,闭结不解,气困于内,可伤及脾,故有“忧思伤脾”之说。怒气并于肝,则脾土也可受邪。
(3)饮食:饮食自倍,肠胃乃伤。喜食厚味则生痰,恣饮醇酒则发热,过食生冷则伤脾,说明饮食失节、不洁,饥饱失宜,均为脾胃受损之由。
(4)劳倦:劳倦过度,耗伤元气,元气不足,脾胃受损。
(5)痰饮:痰饮生于脾胃,但又影响脾胃,或水停胃脘,或水走肠间,辘辘有声,脾胃运化受阻。
(6)水气:脾虚不能运化而生水气,水气泛滥又可浸渍脾土受损。
(7)瘀血:气虚气滞皆可瘀血内生,瘀血内停,可致胃脘刺痛、呕血、便血产生。
2.脾与胃证候治法
(1)健脾:具脾气虚者,如乏力气短、纳少腹胀等,可用健脾法,代表方剂如香砂六君子汤、补中益气汤。
(2)滋脾:凡脾阴不足者,如唇干燥,津液不足等,可用滋脾法,代表方剂如沙参麦冬饮、麻仁滋脾丸。
(3)温脾:凡脾阳不足者,如腹痛喜暖,下利清谷,四肢不温等,可用温脾法,代表方剂如理中汤、温脾汤。
(4)醒脾:凡平素脾胃功能正常,因中暑、中恶、晕车、晕船而出现恶心呕吐者,可用醒脾法,代表方剂如藿香正气散、六和汤。
(5)温胃:与温脾同,但范围较温脾为小,代表方剂如吴茱萸汤、理中汤。
(6)养胃:与滋脾同,但范围较滋脾为小,代表方剂如益胃汤。
(7)和胃:胃失和降,而气滞食积,可用和胃法,代表方剂如保和丸、枳实导滞汤。
(8)清胃:凡胃火内盛者,如消谷善饥、口臭龈肿,可用清胃法,代表方剂如白虎汤、清胃散。
(9)泻胃:具有胃家实,如燥屎内结,热结旁流,可用泻胃法,代表方剂如承气汤类。
(10)降胃:凡胃气上逆者,如呕吐、呃逆等,可用降胃法,代表方剂如旋覆代赭汤、大小半夏汤、橘皮竹茹汤。
3.脾与胃证候分析
新媒体编辑:王丹
温馨提示:想要得到《时门医述:伤寒温病融会贯通》?点文末阅读原文,直接领走!
版权声明:本文选自《时门医述:伤寒温病融会贯通》(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时振声著),最终解释权归原作者所有。由悦读中医(微信号ydzhongyi)推荐发表,封面图片源于网络。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悦读中医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