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养生——【秋分】
2016/9/22 仁康中医馆

    

    

     今年的9月22日,

     太阳到达黄经180度时,

     进入“秋分”节气。

     “秋分”与“春分”一样,

     都是古人最早确立的节气。

     按《春秋繁露·阴阳出入上下篇》云:

     “秋分者,阴阳相伴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

    

     【秋分】2016年9月22日农历 八月廿二 星期四

     在这时期,全国许多地区都开始进入了降水少的时段。秋分之后,我国大部分地区,包括江南、华南地区(热带气旋带来暴雨除外)的降雨日数和雨量进入了降水减少的时段,河湖的水位开始下降,有些季节性河湖甚至会逐渐干涸。在此期间,还有可能出现个别的热带气旋,但影响位置偏南,大多影响华南沿海、海南岛,这时的台风除了大风灾害外,带来的雨水,往往对当地的土壤保墒有利,因为10月以后这些地区先后转入干季。

     — - 秋 分· 三侯 - —

    

     一候雷始收声

    

     二候蛰虫坯户

    

    


     三候水始涸

    

     秋分养生

     中医经典著作《黄帝内经》记载:“秋三月,早卧早起,与鸡俱兴。早卧以顺应阴精的收藏,以养收气;早起以顺应阳气的舒长,使肺气得以舒展。中医理论认为,顺应秋季的养生应以“养收”为原则,所以起居、饮食、精神、运动等方面都要符合这一原则。

     为什么秋分要艾灸

     其实艾灸在任何季节都可以进行,而且操作简便,随时都可以进行艾灸。但秋分更适合艾灸,秋分热气渐散,天气渐凉,艾灸的温热可以消除秋天的寒气,让身体温暖,同时促进血液的循环,抵御即将到来的冬季的寒气。艾灸是由艾绒所组成的,原材料是艾草,所以艾灸觉有特殊的香味,可以起到镇静安神的效果,且一般在熏艾的时候都会选择卧位,可以在熏艾的同时稍作休息,聚养精神。

     秋分艾灸的几个穴位

     秋分艾灸的总原则是要调理脾胃,滋阴润肺。所以选取的穴位也是遵从这一原则。

     01合谷穴

    

     合谷穴别名虎口,在手背,第1、2掌骨间,当第二掌骨桡侧终点处。以一手的拇指指骨关节横纹,放在另一手拇、食指之间的指蹼缘上,当拇指尖下便是合谷穴。合谷穴属于大肠经的原穴,是大肠经气血荟聚的地方,可以调理大肠经的气血。艾灸合谷穴,使合谷穴达到温热的程度,可达到调理肠胃、宽胸理气的作用。

     02足三里

    

     足三里作为穴位的“明星”,秋分怎能少了足三里?足三里穴,是“足阳明胃经”的主要穴位之一,位于小腿外侧,外膝眼下3寸。足三里对调理肠胃功能有很好的效果,中医讲长灸足三里,不光可以调理人体的肠胃,还可以达到延年益寿的效果。秋分艾灸足三里可以滋养脾胃,起到强壮的作用。

     03关元穴

    

     关元穴也是常用的穴位之一,元穴位于脐下三寸处,有培元固本、补益下焦之功,凡元气亏损均可使用。关元穴离肚脐很近,温热的艾灸在灸此处穴位时,让人很舒适,同时关元穴是小肠的募穴,小肠之气结聚此穴并经此穴输转至皮肤。它为先天的气海,是养生吐纳吸气凝神的地方。古人称为人身元阴元阳交关之处;老子称之为“玄之又玄,众妙之门”。此外,关元穴可以强肾壮阳,增加男性性功能的功效,建议长期坚持使用,效果显著。

    

    

     早在明代,药物学家李时珍对蕲艾推崇有加,《本草纲目》有载:“近代惟汤阳者谓之北艾,四明者谓之海艾,自成化以来,则以蕲州(蕲春旧称)者为胜,用充方物,天下重之,谓之蕲艾。”;且“凡用艾叶需用陈久者,治令细软,谓之熟艾。若生艾灸火则易伤人肌脉。陈艾灸火温而不燥,润能通经。色泽上颜色发土黄或是金黄色,艾绒无杂质视为上品。”因此,“贴身艾“的艾绒采用蕲艾,并选用五年陈艾。

    

    

    

    

     关注下方二维码

     获取更多精彩内容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仁康中医馆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