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拍 | 切尔诺贝利核难禁区曝光 28年后"鬼城"啥样?
2014/12/5 央视新闻
△无人机航拍切尔诺贝利核难遗址
1986年,位于乌克兰北部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4号机组反应堆爆炸,酿成了迄今为止世界上最严重的核泄漏事故。核电站周围方圆几百公里的数万居民被迫撤离,留下了一座现代化的空城。

时至今日,由于核辐射仍然存在,这里依旧被列为禁区,极少有人进入。4日,今日俄罗斯电视台公开了一段由无人机航拍的视频,为我们揭开了28年后,核难遗址今日的景象。

2013年5月,美国摄影师菲利普·格罗斯曼进入切尔诺贝利核电站遗址。这是他第三次踏入禁区。这一次,他总共停留了超过20天,并利用无人机第一次航拍下遗址的全貌。

1986年,这里曾是座拥有近5万名常住居民的城市,市民平均年龄大约25到26岁。可现如今,却如同鬼城一般寂静荒凉。早已被人们遗忘的摩天轮还矗立在原地,提醒着世人这里曾经的模样。

由于人迹罕至,植被肆意生长。高耸入云的树木和茂盛的灌木随处可见。经过多番争取,格罗斯曼一行还被允许短暂进入当时发生爆炸的4号机组的控制室内部。由于机会太难得,他说,自己在踏进房间后,足足花了半分钟才真正意识到究竟身在何处。

除了震撼,格罗斯曼表示,拍摄过程也令他痛苦。尤其是当他看到散落在地上的家庭合影和孩子们的玩具时,他更加深切地体会到灾难给人类带来的伤害。


格罗斯曼说,他冒险潜入切尔诺贝利核难遗址是希望能够用镜头真实记录下曾经发生的历史,帮助人们吸取教训,让历史悲剧不再重演。
切尔诺贝利遗址惊现野生动物
从格罗斯曼的航拍视频中可以看出,在事故发生近30年后,切尔诺贝利遗址的生态环境正在逐步发生变化。3日,英国生态及水文中心表示,他们安装在禁区内的摄影机甚至拍摄到一只棕熊在雪地踱步的景象,这是棕熊百年来首次在当地出现。之前,他们曾拍摄到山猫、野猪、灰狼、鹿等野生动物。

机构的负责人称,人类的撤离大大减少了对当地生态的干扰,为动物重返栖生地提供了机会。不过,对于这个发现,格罗斯曼表示,眼见才能为实。他本人并没有在航拍中发现野生动物的踪迹。

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
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是原苏联时期在乌克兰境内修建的第一座核电站,共有4个装机容量为1000兆瓦的核反应堆机组。1986年4月26日,在进行一项实验时,切尔诺贝利核电站4号反应堆发生爆炸,造成30人当场死亡,8吨多强辐射物泄漏。

这次核泄漏事故导致电站周围6万多平方公里土地受到直接污染,320多万人受到核辐射侵害,酿成人类和平利用核能史上的一大灾难,直接经济损失达20亿卢布,约合178亿元人民币。
事故发生后,原苏联政府和人民采取了一系列善后措施,清除、掩埋了大量污染物,为发生爆炸的4号反应堆建起了钢筋水泥“石棺”,并恢复了另3个发电机组的生产。离核电站30公里以内的地区还被辟为隔离区,很多人称这一区域为“死亡区”。
(来源:央视新闻)

本期监制丨余伟利
主编丨李浙
编辑丨叶燊
微信用户如何查阅及分享
点击右上角→发送给朋友
点击右上角→分享到朋友圈或腾讯微博
点击右上角→复制链接,可发送到电脑上查看
如何订阅央视新闻微信
添加朋友→查找微信公众账号:央视新闻
添加朋友→搜号码:cctvnewscenter
点击右上角→查看公共账号→添加关注
喜欢此文请点赞↓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央视新闻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