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超为何是"赔本买卖"
2014/12/5 央视新闻
2014年中超联赛营收突破4亿元大关,成为职业化以来收益最高的赛季。240场比赛场均上座1.8万余人,位列亚洲联赛首位,世界联赛第十位;每家俱乐部得到的分红,从去年的570万涨至今年的突破1000万。
然而大多数中超俱乐部依然是亏损状态。根据《中超联赛商业价值报告》,2014年中超俱乐部的总收入突破20亿元,但总支出超过22亿元。16家中超俱乐部,三分之二以上亏损。

大连阿尔滨陷困局 高投入低收获
球市亚洲第一,收入又创新高。从纸面上看,一切似乎都很好。但是,记者在调查中却发现,情况并非如此,许多俱乐部反而陷入了经营的困境。
2014赛季,曾经八夺联赛冠军的大连队最终降级,这座曾经诞生中国职业联赛最多球员、为国家队贡献最多国脚的足球名城,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尴尬。
赵明阳是大连阿尔滨足球俱乐部的投资人,也是大连阿尔滨集团董事长。对于今年大连队降级的主要原因,他直言不讳,那就是钱。
赵明阳给记者简单算了一下帐:按照大连目前的球市,每场一万多名观众,票房也就二十多万,但基本的场租加安保费用,都在五十万左右。也就是说每踢一场比赛,球队都在亏钱。这还不算球员的薪资和打比赛的差旅,以及培养青少年等各种费用。虽然他并非不了解足球是门烧钱的生意,但作为俱乐部的投资人,在球队的经营上却基本没有什么话语权才是最困扰赵明阳的。

恒大淘宝:仍有经营压力
从2010年投资足球开始,恒大集团对于足球的投资超过了30个亿。作为中超联赛的四连冠得主,恒大淘宝队在球迷中拥有首屈一指的影响力。恒大集团副总裁刘永灼告诉记者,虽然恒大淘宝是少数几个赚钱的俱乐部之一,但今年他也感受到了一定的经营压力。
刘永灼坦言,球队目前的球票、广告、特许商品等收入都建立在好成绩基础上,国外球队依仗的转播权几乎没有收益。而且没有属于俱乐部自己的球场,也是球队运营成本高居不下的一个主要原因。
恒大俱乐部表示,在目前收入、支出结构没法发生根本性变化的情况下,他们只能拓展经营思路。俱乐部今年吸引到阿里巴巴12亿元的增资扩股,未来俱乐部的目标就是吸纳更多投资人并成功上市,甚至还引入互联网思维搞足球。

被资本遗忘的成都足球
2009年反赌扫黑,当时的成都谢菲联队被认定参与假球,被罚降入甲级,成都足球的动荡也随之开始。2013年,球队的投资商谢菲联退出,球队被天诚集团买入,球队更名为成都天诚足球俱乐部。不过天诚的到来,并没有改变因为反赌扫黑而社会形象跌入谷底的成都足球。政府对足球的态度若即若离,球迷因为打假球失望离场。2010年成都队主场从市中心的成都体育中心,搬到了临近机场的双流县体育中心,主场比赛平均每场观众不到1000人。在中甲联赛商务开发一片空白的情况下,运营这只球队每年几千万的资金,只有靠母公司不断的输血。
虽然成都一度是中国的金牌球市,但在球队的经营意识上却几乎是一张白纸。即便是当年辉煌一时的四川全兴队,在几经投资人的转换后,因为没有企业愿意接手,最终竟然落得解散的结局。

2014赛季中超“烧钱”创新高
在赚钱能力不足的情况下,各家俱乐部花钱的情况怎么样呢?这是近几年来中超联赛的资金支出表。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从2011年起,资金支出就一年一个台阶往上走。今年突破了22亿元大关,成为中超俱乐部最烧钱的赛季。
2008年6.25亿元
2009年6.64亿元
2010年6.96亿元
2011年10.4亿元
2012年12.75亿元
2013年18.8亿元
2014年22.37亿元
钱都花去哪儿啦?
那么这些钱到底花到哪去了?多家俱乐部的经营者告诉记者,俱乐部绝大部分的花销都用在了球员的薪资和转会费上。今年,中超球员的薪资总额达到17.81亿元,比上一年度上涨24%。七家俱乐部的球员薪资总额超过1亿元,其中3家俱乐部的薪资超过2亿元,薪资占据了俱乐部近八成的运营经费。另外,各队转会金额达到4.7亿元,比去年增加了20%。
根据德国著名足球数据网站《转会市场》公布的数据显示,中国球员王大雷和姜至鹏均跻身于全球今冬转会市场身价最高的五十名球员。其中转会费480万欧元的王大雷成为当之无愧的今冬最贵门将。但让人大跌眼镜的是,该网站对王大雷的身价估值不过40万欧元,还不到转会费的十分之一。

今年年初加盟鲁能的张文钊,转会费高达245万欧元。而同样的价钱,在今年的转会期几乎可以买到巴西国家队前主力后卫麦孔。
姜志鹏、戴琳、张文钊、宋博轩,许多球员在中超赛场上的转会费价格,都超过了自身估值的10倍以上。
在中超,球员的平均年薪是200.76万元人民币,在亚洲各大联赛中高居第一。而在广州恒大,队中享有600万年薪的球员几乎可以组成大半个阵容,而这还不包括赢球奖金之类的其他收入。
中超俱乐部的三大弊端
弊端一:身价虚高 优秀球员难留洋
今年中超联赛国内转会的实际身价,超过两千万元转会费的球员却不在少数。相比于日、韩众多球员在欧洲踢球,中国成年球员在欧洲顶级赛场的身影则几乎绝迹,身价壁垒无疑是一大原因。一方面俱乐部将球员买给国内俱乐部的收益远高于让球员转会海外。另一方面,球员在国内可以拿到比在欧洲高几倍的工资,自然也缺乏去欧洲踢球的动力。
弊端二:成本高昂 俱乐部举步维艰
高薪资和高转会费不但给球员留洋设置了壁垒,也给俱乐部运营增加了困难。在主要依靠广告赞助、中超公司分红以及球票销售的营收结构下,球员薪资占据了俱乐部近八成的运营经费,俱乐部很难腾出手来进行其它方面的建设。
弊端三:影响青训 年轻球员难出头
有业内人士告诉记者,赛季之初,每个中超俱乐部都会设定一个成绩目标。围绕这个目标,需要买球员、买外援时绝不含糊。一旦资金捉襟见肘,恐怕就会挪用青训的费用。而在专家看来,这并不可取 。
中超、中甲、中乙49家俱乐部,目前只有不到十分之一青训投入超过1000万,近七成俱乐部青训投入达不到准入标准的400万。青训乏力,以及外援当道,导致中超近几个赛季,涌现出的新人并不算多,且大多集中在中后场,这也直接导致了中国国家队进攻乏力的现状。
究竟是谁在“大方”地赔钱?
2014赛季,中超联赛16支球队中,国企背景俱乐部有5家,民企俱乐部11家,而这些民营企业也基本上都以房地产为主营业务。国企也好,民企也罢,也许都不差钱,但是这种大手笔、年年投的行为,在豪爽的背后,也许还需要多一点理性、多一点斟酌。
(来源:央视新闻)

本期监制丨余伟利
主编丨李浙
编辑丨江永韬
微信用户如何查阅及分享
点击右上角→发送给朋友
点击右上角→分享到朋友圈或腾讯微博
点击右上角→复制链接,可发送到电脑上查看
如何订阅央视新闻微信
添加朋友→查找微信公众账号:央视新闻
添加朋友→搜号码:cctvnewscenter
点击右上角→查看公共账号→添加关注
喜欢此文请点赞↓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央视新闻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