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公祭祭奠谁?
2014/12/13 央视新闻
12月13日,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仪式将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内举行。届时南京各界将举行各种形式的悼念、和平法会、烛光祭等活动。
77年前的12月13日,侵华日军攻占中国南京,在此后的一个多月时间里,血腥屠杀30多万中国人,制造了震惊中外的南京大屠杀事件。今年2月27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经表决,将每年12月13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
南京大屠杀纪念馆举行下半旗仪式
△视频:清晨7时,纪念馆举行了国旗下半旗仪式。
1985年,南京市人民政府在大屠杀遗址之一的万人坑,建立并开放了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馆内的死难者遗骨和史料,成为南京大屠杀中日军暴行的铁证。
提案:化一地之念为一国之祭
清明节前后,南京市民会自发悼念遇难亲人,从1994年开始,每年的12月13日,南京市还会举行哀悼仪式,包括撞和平钟、敬献花圈等,纪念大屠杀中的死难同胞,1995年,纪念馆增建了“哭墙”,至今,上面镌刻的遇难者名字已由最初的3000名增至上万名。2005年,前全国政协委员赵龙递交了一份提案,建议将12月13日定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2012年,南京市政协副主席邹建平再次递交相关提案,为国家公祭日的设立起到了推动作用。
立法:以国家名义举行公祭
2014年2月25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审议《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设立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的决定草案》,2月27日,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决定。
《决定》指出,为了悼念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和所有在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战争期间惨遭日本侵略者杀戮的死难同胞,揭露日本侵略者的战争罪行,牢记侵略战争给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造成的深重灾难,表明中国人民反对侵略战争、捍卫人类尊严、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立场。将12月13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
国家公祭祭奠谁?
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化学武器死难者、细菌战死难者、劳工死难者、慰安妇死难者、三光作战死难者、无差别轰炸死难者……今年7月6日上线的国家公祭网主页,列出了七类遇难对象供海内外网民悼念。
既然国家公祭日以“南京大屠杀”定名,公祭时间也确定为每年的12月13日,为何公祭对象却如此“宽泛”?
“南京大屠杀事件是侵华日军滔天罪行中最典型的一例,但南京不是全部。”作为国家公祭日设立专家组成员,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馆长朱成山告诉记者,近代以来,日本帝国主义魔爪遍及中国各地,无数同胞遭遇杀戮。因而,专家组经慎重考虑后认为,既然是举国公祭,应将更多的战争死难者作为对象。
今年2月27日通过的法案,明确公祭对象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及所有在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战争期间被杀戮的同胞。朱成山表示,日本帝国主义染指我国,最早可追溯到1874年侵略台湾,此后一直到1945年宣布投降,日寇在中华大地肆虐,烧杀掳掠,无所不用其极。其间被日军屠杀的都应成为公祭对象。
如何参与国家公祭?
自国家公祭日设立以来,越来越多的公众走进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参观,在“万人坑”遗址边默哀,在“哭墙”前献花;数以千万计的网民,在国家公祭网和手机客户端上,进行网络祭奠。
首个国家公祭日当天,又该如何参与?
朱成山等专家建议:为遇难同胞送上一篇悼文或几句祭语,用以表达对逝者的哀思与悼念;打开电视、广播或网络,随时注意南京主会场的公祭仪式,在警报声响起的那一刻,立即停止手中的一切,在警报声中肃立、默哀;关注公祭仪式的细节设计,领悟“勿忘国耻,圆梦中华”的要义。此外,当天应尽最大可能停止一切娱乐活动。
短暂的公祭仪式很快就会结束,更重要的是要从中收获铭记历史的责任、振兴国家的担当。这是举行国家公祭的要义所在。
南京大屠杀史研究会副会长张生表示,首个国家公祭日后,公众更需加强对南京大屠杀历史与我国近代史的学习,从历史汲取教训,获取奋发的力量。
点击阅读原文 通过微信参与祭奠
(来源:新华社、央视新闻)

本期监制丨宣明栋
主编丨侯振海
编辑丨何宾 李涛
微信用户如何查阅及分享
点击右上角→发送给朋友
点击右上角→分享到朋友圈或腾讯微博
点击右上角→复制链接,可发送到电脑上查看
如何订阅央视新闻微信
添加朋友→查找微信公众账号:央视新闻
添加朋友→搜号码:cctvnewscenter
点击右上角→查看公共账号→添加关注
喜欢此文请点赞↓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央视新闻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