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选择了这条路,便只顾风雨兼程
2016/5/29 央视新闻
央视新闻频道近日播出的《“悬崖村”扶贫纪事》报道,让我们看到了一个被时代远远抛在背后的村落。通往这个村的路,沿悬崖陡壁垂直上下,稍有不慎即会坠入万丈深渊。可就在这条无情的“路”上,有无边的力量,无价的恩情,无声的承诺……
△经典彝族歌曲《不要怕》
由凉山彝族歌手吉克隽逸演绎
“悬崖村”●印象
这不是拍戏。

△放学路上,孩子们在攀爬藤梯。

△15个孩子在3个家长的保护下,大约用了2个小时,到达“悬崖村”。

△累了,靠在崖壁上休息片刻。脚下,就是“万丈深渊”。
15个孩子,最大的15岁,最小的6岁,背着沉沉的书包,在3名家长的保护下,走在没有防护栏的崖壁上,攀爬在几乎垂直的藤梯上……这条路,他们走一次大约需要2个小时;这条路,他们已经走了很久。


△村里的村民。
央视《“悬崖村”扶贫纪事》报道,让我们看到一个被时代远远地抛在了背后的村落——阿土列尔村(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昭觉县支尔莫乡),位于大凉山腹地,海拔1400多米。98户常住户中,有76户人家358人住在崖壁之上。

△阿土列尔村,所在位置就像三层台阶的中间那级。
这个名副其实的“悬崖村”,与外界相连的路(勉强称作“路”)只有三条,其中两条沿着山体几乎在800米悬崖垂直上下,一条碎石较多,另外一条以木头和藤条编成梯子,可以抓可以踩。而第三条沿河谷相对平缓的山路,只能在每年枯水期走三个月。

△爬山前,陈古吉用背包绳绕过儿子胸口,在背后打结,确保其安全。爬山时从后面微微提绳,让儿子能省点力。
老百姓常走的就是藤梯路,接近4公里,即使身手敏捷的年轻人也需要花一个半小时上山。在没有藤梯的崖壁路段攀爬尤其危险,转向山体的另一侧时,悬崖绝壁上能下脚的地方不足手掌大,高山深谷中的大风,更是让人站立不稳。村民上下山曾不止一次发生意外,大概有10人在路上坠崖身亡。

△村子里没有上过学的孩子们。
出于安全的考虑,阿土列尔村15个孩子上十天课放五天假,平时住校,只在月中月末返家两次。每次上下山,家长们会在孩子胸前系上绳索,并轮流接送。因为安全和贫困问题,村里还有很多适龄儿童没有进过学校。

昭觉县支尔莫乡党委书记阿皮几体说,自己已经往返这条路150多趟了,第一次走这条路的时候,一脚踩空,“我虽然只有100来斤,但是掉下去老乡也受不了啊,当时老乡的肩膀及时把我顶了起来,我都想哭。”

也是这条路,成了央视《“悬崖村”扶贫纪事》报道团队与阿土列尔村老乡深深的羁绊……
记者●手记

△央视《“悬崖村”扶贫纪事》报道团队部分成员
左起:张宇山 范建峰 张力 汪成健 白璐 殷瑞柯 杨德才
在这条路上,有无价的恩情。记者白璐不小心踩滑,半个身子掉下悬崖时,被一双满是老茧的手死死抓着胳膊,拉了上来。
在这条路上,有无助的哭泣。往上是悬崖绝壁,向下是万丈深渊,进退两难,记者张力想死的心都有,这一次她想放弃了……
在这条路上,有无声的承诺。面对颤抖的提问“你们还回来吗?”记者范建峰沉默了,他得把片子做好,让更多人看到,去帮他们。
《为了真实的力量》
央视记者白璐
四川大凉山,全国十四个集中连片贫困地区之一,也是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实现小康,少数民族一个都不能少”。可剩下的都是最难啃的“硬骨头”,如何脱贫?2015年12月,我前往凉山实地踩点调研,在当地的推荐下,得知了“悬崖村”阿土列尔村。

与死神擦肩而过,是他,一个21岁的小伙子,救了我一命。
爬悬崖无疑是摆在我们面前的第一道难关。同事说我是女汉子,其实我也怕,也是两腿发软,硬着头皮上。如果我放弃了,我的小伙伴们也会跟着泄气,我们就真的支撑不下来了。这次的报道团队有8个人,每个人在阿土列尔村都有一位属于自己的“男神”。所谓“男神”,其实就是村里派出的专门负责我们安全的年轻人。
起初,我们对这样几乎贴身的保护很不习惯,更觉得没必要,直到有一次我不小心踩滑,半个身子都掉下了悬崖,幸好一双厚实的满是老茧的手死死抓住了我的胳膊,将我拉了上来。那就是我的“男神”,莫色拉博,一个21岁的小伙子,是他救了我一命。

△记者白璐和她的“男神”
为了拍摄,我们的报道团队住在了村上,老乡们专门腾了一间房给我们办公加住宿。在这个不到10个平方的土坯房里,我们男男女女,五六个人挤在一起,床不够睡,有的直接打地铺,还有的干脆睡在了老乡的柜子上。
拍摄时恰巧遇到当地几十年不遇的大雪,我们被困在山上下不来。馒头吃完了,水管冻爆了,在四面透风的房子里,外面下大雪,屋里飘小雪,我们只能守着火堆不停烤火,可经常是手脚烤热乎了,身后还是冷风飕飕,背心发凉。
彝族村寨我见过很多,但是这个村却给我不一样的震撼和感动。
和很多大山里的贫困村一样,阿土列尔村的彝族老乡也很穷,住的是土坯房,吃的还是酸菜洋芋,但是房间里都打扫得干干净净,没有别处常见的人畜混居,没有猪粪、牛粪、羊粪的气味扑鼻而来。更让我们意外的是,家家户户门前都有自己的一个小菜园,菜还都种得很好。77岁的“五保户”老阿妈腰不好,坐在地上种玉米,还用竹竿子一点一点量好间距,横平竖直。老阿妈家里苞谷杆柴火永远不缺,有她自己整的,也有乡亲们帮她整的,堆得整整齐齐。那么奇险的悬崖路,村里的孩子却都坚持上学。
阿土列尔村为什么不修路?不搬迁呢?带着这些疑问,我们一级一级对昭觉县、凉山州、四川省的发改委、交通、扶贫等部门进行采访。了解到,要给阿土列尔村修路要4000万,而在昭觉县不通路的村还有33个。至于搬迁,在凉山州还有40%多的村子海拔都在阿土列尔村之上。另外,还有1600多个村位于石漠化严重地区,以及地质灾害频发区,这些都是比阿土列尔村更急迫搬迁的地方。修路,短期内不现实;搬迁,暂时排不上。

那扶贫怎么办?难道就一直等下去吗?驻村干部有格和我说,没有路也要扶贫,老百姓等不起。在阿土列尔村,我们记录着基层党员干部推进整体脱贫的艰辛和努力,也看到了一方土地上自强不息。
希望节目播出能帮到老乡,这就是我们的私心。
有同事感言:“在这个瞬息万变、新媒体当道的时代,还有多少记者用“月”作为采访的时间单位,用“T”(文件大小)作为素材长度标准。”
要问我们有没有私心,说实话,有。爬过那悬崖,在村里和老乡同吃同住过,我们真的想为村里人做点什么,希望节目播出能帮到他们,这就是我们的私心。但怎么才是帮忙,就是简单的报道现象,一味地诉苦说难吗?我们更相信真实的力量。

要问“悬崖村”的百姓,想不想修路,肯定都想。但要是问他们想不想搬迁,答案可能就会不同了,有的会告诉你,想。但更多的会说,最好还是能修路。对于搬迁,他们自己也有顾虑,因为大凉山到处都是高山和峡谷,土地非常有限,搬下山,没有地,以后的生活还是问题。究竟怎么做好,得边做边摸索。
我们这个团队没有太多技巧可言,更多的时候是在用笨办法做事,但是我们始终在坚持,坚持那些我们认为对的事情,值得去付出的东西。
《有些路,一生值得一走》
央视记者张力
自认为经历过危险,见过世面,却被这条路打败了,这条路在某种程度上能触动人生观价值观。
阿土列尔是我见过的最不一样的彝族村,村里干干净净,有的老乡家还盖了瓦房,用水泥硬化了地面,要知道在垂直落差800米的村子,一个壮劳力一次只能背20片瓦,动用全村的力量帮一户人家修房子也得花上一个月,这条路阻碍着村民脱贫致富,但这条路也成就了阿土列尔村人勤劳、坚毅、朴实的性格,造就了他们改变命运的强烈愿望。

团队里我去的最少,只爬了一次,但就这一次都是想死的心,也第一次在还没达到目的地就想放弃。
就在节目播出的十几天前,又有一个老乡在上山途中坠崖身亡,还是曾经带我们上山的老乡。干这行这些年,我也问自己什么是新闻理想?去了阿土列尔我知道,这个理想不大,只希望节目播出后能给老乡们带来些帮助,哪怕是一点点。

如果非去这么危险的地方,这工作就不干了。他第一次说出这么严厉的话。
第一次看到去阿土列尔村的悬崖路是在白璐的朋友圈里,记得那天在雅安出差,还把照片发给老公看,告诉他有可能我也要去这里,当时他回复说可不可以不去,我没太在意。没想到晚上他打来电话,很正式地跟我说,不想让我去这么危险的地方,我说如果我没法拒绝呢,他说如果非去不可,这工作就不干了。这是他第一次说出这么严厉的话,让我接不下去,只能敷衍着安慰他。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好几次都差点说漏嘴,感觉这谎都快撒不下去了。可纸是包不住火的,后来他还是知道了,他说只要我以后不再去就好,可我知道以后还是会再去的,因为阿土列尔的故事还没有结束,悬崖村的路能修吗?老乡们能搬迁吗?还有那么多值得关注的地方……
《“悬崖村”惊险画面怎么拍的》
央视记者范建峰
周期近6个月,只为求真、求实,五上五下“悬崖村”,天天吃能减肥的烤馒头。半年了,身上过敏到现在还没有好,在山上的时候晚上睡觉痒得皮抠破了。

我想说,庆幸的是,我们没有放弃,我们在用笨办法,做精品的东西。
最初是去年12月底,我们前后期一行6人去悬崖村踩点,其实爬悬崖村之前,我是看过那里照片的,很震撼。我本来就是个恐高的人,爬到一半的时候体力就不支了,实在走不动了,直接瘫坐在地上头晕,恶心,脸色发白。当时的想法就是完了,估计爬不上去了。

站长朱兴建刚好在我身后,过来问我情况怎么样,安慰我。当时我连说话的力气都没有了,就愣愣地看着他。眼睛里散发出一种哀求,我能不爬了吗?他见我特难受,就拿过我手上的gopro(便携式相机),说,你在这休息休息,我来拍,但是你要坚持。让你来这拍片子,你可不能当逃兵啊。这个举动,这句话,打动了我。休息了一会,憋足一口气,四肢并用跟着队伍坚持爬完了。

在山上住了一个星期左右,因为昭觉县城里也需要采访,我下到山底,发了个朋友圈:下山咯,好好洗个澡,吃个饭。下面的回复基本上都是用生命去洗澡之类的留言。就是因为很多人看了悬崖村的照片觉得很恐怖,所以会发出这样的感慨。下到山下,晚上睡不着,一闭上眼睛就是悬崖峭壁,感觉整个人都往床下陷。

△左起:央视驻四川记者站站长朱兴建、摄像张宇山
我们在山上拍摄时,有一天,聊到 “如果现在能有一瓶带气的饮料该多好啊”,就被老乡给记在心里了,第二天下午我们拍摄完片子,回到住的地方,发现有一箱雪碧,放在地上。我们跟猛虎扑食一样,拿起来就喝,喝着喝着觉得有点不对劲,怎么没有多少气呢?一看生产日期,过期三四年了。想想,在这个地方,也不足为奇。这里的老百姓不会消费几块钱去买一瓶饮料喝,放得时间长了,也就过期了。但是他们能为了我们一句话,冒着生命危险从山下背一箱饮料上来,真的是特别感动。就算过期,我们也没有理由不喝完。

从简单认同到深切地感受悬崖村和那里的人,让我有了一种创作的欲望。
创作一个片子或者说是任何一种创作一定是以感情点出发,才可以分享给观众。要不然我们的片子怎么能立得住?
在我们离开村子时,村子的小伙子拉博跑过来和我拥抱,颤抖地说:“你们还回来吗?”眼睛都红了。我当时没有回答他,因为我不知道还会不会来。我能回答他的就是在我的专业里,我尽量把片子做好,让更多的人看到,去帮助他们。总比我肯定的回答他一句,要好很多吧。我的工作还在持续,每拍一个片子,里面都有故事……
一个●都不能落下
在央视记者报道之后,围绕“悬崖村”是否应整体搬迁,未来将何去何从,多出了很多讨论。但对于阿土列尔村的村民们来说,现在最大的愿望依旧是有一条与外界通连的、安全的路。凉山彝族自治州州委书记林书成已经表示,先施工一条钢筋结构梯道,解决群众出行安全问题,接下来马上组织论证彻底解决方案。
昭觉县委书记子克拉革说,最近县乡干部和旅游扶贫帮扶单位正密集调研,外聘了地质学家对旅游和道路规划进行科学评估,力求在保护好当地宝贵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制定道路开辟和旅游开发规划,带动当地脱贫。

希望这一次,“悬崖村”的村民,不用等太久,不再以生命为代价出行。
希望这一次,“悬崖村”的孩子,再也不用爬崖壁,去找更好的人生路。
希望今后,比“悬崖村”更艰辛曲折的生命之路,在被镜头曝光前,就得到“精准扶贫”。
▽“悬崖村”扶贫纪事:明知山无路 偏向山上行
猜你喜欢
评论丨河南独生子女将多20天“护理父母假”!如何确保能休到?
一图|40万年薪聘任公务员,这是在找什么人才?
数据 | 今年就业什么专业最热?什么专业最冷?看看你的专业属于哪个
怪事 | 陕西女子突然被河北法院扣划十几万元,法院这样回应...
提醒 | 华北干热华南闷热 大热天要来啦!最新高温预警发布布?
调查 | 华东理工1名研究生在导师参股工厂爆炸中身亡 涉事教师被刑拘
奋斗 | 哈佛毕业演讲后 何江回应“是否回国工作”等问题
点赞 | 父母年老住院,河南独生子女可享20天护理假,期间算出勤!
觉得不错请点赞
本期监制/杨继红 主编/李浙 编辑/王若璐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央视新闻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