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仁慈的心,是她给的眼泪
2016/6/28 央视新闻

     1712年的今天,法国启蒙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让-雅克·卢梭(Jean-Jacques Rousseau)诞生,他是18世纪法国大革命的思想先驱,也是启蒙运动最卓越的代表人物之一。《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社会契约论》、《爱弥儿》等都是他的著作。

     卢梭酷爱自然,还将这种热忱表现于他的著作中。自然,渗透了他整个生命,也让他悟出了更多哲理。“自然既然给予人类眼泪,那就表示,它曾给予人类一颗最仁慈的心。”今晚,让我们一起共怀怜悯之心,重温哲人经典。

     △卢梭所作歌剧《乡村占卜师》音乐

     卢梭说

    

     大自然不会欺骗我们,欺骗我们的往往是自己。

    

     浪费时间是一桩大罪过。

    

     社会就是书,事实就是教材。

    

     读书不要贪多,而是要多加思索,这样的读书使我获益不少。

    

     用什么方法可使你的孩子成为不幸的人?对他百依百顺。

    

     人生的价值是由自己决定的。

    

     人们说生命是很短促的,我认为是他们自己使生命那样短促的。由于他们不善于利用生命,所以他们反过来抱怨说时间过得太快;可是我认为,就他们那种生活来说,时间倒是过得太慢了。

    

     人是生而自由的,但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自以为是其他一切的主人的人,反而比其他一切更是奴隶。

     卢梭和他颠沛流离的一生

    

     1712年6月28日,卢梭出生于瑞士日内瓦的一个钟表匠家庭,祖上是从法国流亡到瑞士的新教徒。母亲因为生他产后失调,在他出生十天后便去世了。

     由于家境贫寒,卢梭没有受过系统性的教育,书却读了不少。在父亲的鼓励下,他读了许多古希腊、古罗马文学中的名人传记。10岁他被送到朗莫西埃牧师那里,两年内学会了拉丁文。 13岁至15岁时他在一个雕刻匠手下当学徒,遭受很多磨难。

    

    △卢梭出生的小楼

     两年后他终于弃职离乡,来到法国,开始了长期颠沛流离的生活。在这儿,卢梭度过了近10年的浪漫而稳定的生活。

     1749年,卢梭的应征文章《论科学与艺术》获奖。这虽使他一举成名,却也逐渐显示出他同其他启蒙主义者在思想立场上的分歧和差异。其后,他渐渐地与百科派决裂了。

     在法国蒙莫朗西森林附近度过的几年是他文艺创作生涯中硕果累累的阶段,他的四大名篇《新爱洛绮丝》、《民约论》、《爱弥儿》、《忏悔录》中的三篇问世于此时。

    

     而因《爱弥儿》同时激怒了当局和百科派,卢梭避难逃至瑞士等地,最后回到法国仍不得安宁。他晚年时在巴黎离群索居,《忏悔录》一书于此时完稿。

     1778年,卢梭死在一个侯爵的庄园里。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后,他的遗体于1794年以隆重的仪式移葬于巴黎先贤祠。

    

     △卢梭墓

     《论“怜悯心”》

     节选自《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

     作者/让-雅克·卢梭

     人类唯一不会招致任何非难的自然美德,就是怜悯心。

     我认为,给予人类这种唯一的自然美德不会招致任何非难,因为就连那些最厌恶人类道德的诽谤者也不得不承认这种美德的存在。我这里所说的自然道德就是:怜悯心。

     对于像我们这样软弱并易于受到如此多苦难折磨的人而言,这确实是一种非常适合的秉性,而且也是人类最普遍、最有益的一种美德,因为它先于思考而存在,而且是那么地自然,就连兽类有时都会发出些许同情的信号。

     且不提母亲对孩子的慈爱,也不提她们在保护孩子时对自身安危的忽视,我们每天都能观察到马儿踏过活生生的躯体时所表现出来的抗拒情绪;没有一个动物会无动于衷地走过同类的尸体;有的动物甚至还会为它们死去的同伴举行某种仪式的葬礼;而即将被屠杀的动物发出的凄惨的叫声则向人们诉说着它正在经历的恐怖遭遇。

    

     △2013年的某日,在长春街头,一只黄猫守在被撞死的同伴身边长达7个小时,不允许其他人靠近。

     纯粹的大自然的感动,便是自然怜悯心的力量。

     我们非常欣然地看到,书写《蜜蜂的寓言》一书的作者在不得不承认人类是一个富有同情心的、感性的存在之后,终于从他那冷峻、含蓄的笔调中走了出来,他所举的例子,向我们呈现出了一个动人的场景。

     那是一个被囚禁的人类的形象,他眼睁睁地看着外面一头凶狠的畜生从母亲怀里夺走正在哺乳的孩子,用它那致命的獠牙撕裂孩子的四肢,用它的爪子撕扯孩子仍在跳动着的心脏。有哪一个亲眼目睹这般场面的人心里不会产生可怕的骚动,即使这与他个人毫不相关?当眼见这一悲剧发生,却对已然晕厥的母亲和奄奄一息的孩子爱莫能助时,有哪一个人心里不会产生极端的不安?

    

     这便是先于一切思考而存在的纯粹的大自然的感动;这便是尚未被最败坏的道德摧毁的自然怜悯心的力量。在剧院中,我们每天都能看到那些同情剧中不幸者的遭遇,为他们伤心落泪的人们。但是一旦这些人自己登上统治者地位,他们却又会变本加厉地折磨自己的敌人。

     正如那嗜血成性的苏拉,即使对不是由他自己造成的痛苦,也会感到非常伤感;又如菲尔王亚历山大,他不敢去看任何悲剧的演出,只因为害怕人们会看见他与昂多马克和普里亚莫一同叹息,但当他听到每天因执行他的命令而被处死的那么多人的哀号时,却表现得无动于衷。

     曼德维尔早已独具慧眼地指出,即使人类拥有各样的道德,但是如果大自然不给予他们怜悯心以作为理性的支柱,那么他们不过是一群魔鬼。但是,曼德维尔没有看到,人们能够具有的而被他所否认的一切社会美德正是从怜悯心这种品质中产生出来的。事实上,如果没有给予弱者、有罪之人或者整个人类的怜悯,慷慨、宽容和人道指的又是什么呢?

    

     理性催生了“自尊心”,而思考则使它变得强大;也正是理性使人类回到自身,同时让他们摆脱所有束缚与折磨。而摆脱这一切的方式就是:哲学。

     严格说来,就连仁慈和友善都是怜悯的产物,只不过这是针对某一特定之物的持久、固定的怜悯之情。这是因为,希望某个人不受痛苦折磨,不就是希望他过得快乐吗?如果怜悯心确实只是让我们与受苦之人感同身受,那么这一观念除了能够给予我之前所揭示的真理更多力量之外,还有什么其他重要性吗?这种感同身受的感觉在野蛮人那里是隐秘而又强烈的,而在文明人那里虽然发达,却是羸弱的。

     事实上,如果让一个旁观动物发自内心地将自己等同于另一个受苦的动物,那么怜悯的力量将会更加强大。但是,显而易见的是,处于自然状态下的人类比处于理性状态下的人类的这种等同感要深切得多。正是理性催生了“自尊心”,而思考则使它变得强大;也正是理性使人类回到自身,同时让他们摆脱所有束缚与折磨。而摆脱这一切的方式就是:哲学。

    

     正是通过理性,“自尊心”可以悄悄地告诉受苦受难的人们:“你要死就死吧,反正我是安全的。”这样一来,只有整个人类社会的危险才会打扰到哲学家的清梦,然后将他们从睡梦中拽入现实。

     人们可以在光天化日之下屠杀自己的同类,而不用受到任何的惩罚;他们只需要用手捂住耳朵,然后简单地自我辩护一番,以阻止大自然强迫他们与被害人感同身受。野蛮人却并没有这种“令人钦羡”的天赋:由于智慧和理性的缺乏,我们总是看见他们轻率地将自己托付给最初的“人道主义”情怀。当发生暴动或是街头争吵时,贱民会聚集起来,而谨慎的人则会敬而远之:这个时候,将那些厮打在一起的人们分开,阻止那些所谓的正义之士互相残杀的,却恰恰是那些下等人和市井妇女。

    

     怜悯心是一种自然的情感,它可以通过克制个体的“自爱”来促进整个物种的相互保存。

     因此,可以确定的是,怜悯心是一种自然的情感,它可以通过克制个体的“自爱”来促进整个物种的相互保存。正是在怜悯心的驱使下,我们毫不犹豫地去帮助那些我们所见到的受苦的人。

     同时,在自然状态下,正是这一怜悯心代替了所有的法律、风俗和道德,因为没有任何一个人会尝试违背它温柔的召唤:正是有了怜悯心,强壮的野蛮人只要能够在别处觅得食物,就绝不会剥夺一个柔弱的小孩或者一个年迈的残疾人本就脆弱的生命;理性正义的崇高准则是“像你希望别人如何对待你那样去对待别人”,而怜悯心却让整个人类遵循另一个天生善良的准则:“在尽可能不损害他人利益的前提下追求自己的幸福。”这一准则可能不如前者那么完备,但是却更加实用。

     总之,为寻找任何一个人在作恶时,即使这个人对教育的格言一无所知,也会感到内疚的原因,我们与其求助于那些巧妙的推论,不如求助于这种自然情感。尽管人类可以附和苏格拉底以及那些追随他的智者,认为可以通过理性来获取道德,但是如果人类的自我保存仅仅依赖于人们的推论,那么人类也许早就不复存在了。

    

     文综合光明网等 图自视觉中国及网络

     猜你喜欢

     网络购药存漏洞 科学用药你要了解这些……

     熊猫妈妈约好了?8天连生4对双胞胎

     流氓程序偷钱偷信息 色情应用太张狂 网信办放大招

     银行卡从未离身为何被盗刷?有人在ATM机上装了这个

     山东无棣作坊24小时生产捕鸟网 “生意太好 ”

     限制民事行为能力年龄降至6岁 红十字会法23年来首次大修

     人民币中间价创6年新低 现在是买黄金的时机吗?

     《中国共产党问责条例》审议通过!

     上海取消老人免费乘公交 为什么要这么做?

     每年全球竟有70万人死在这种虫子嘴下!怎么防?

     觉得不错请点赞

     本期监制/杨继红 主编/李浙 侯振海 编辑/吕小品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央视新闻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