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国内药企发力国际市场 肿瘤免疫治疗成热点
2016/1/27 经纬传奇
近日,“正大天晴2.5亿美元向强生转让肝炎新药”的消息引发热议。其实,2015年至今已发生多起本土企业向国外转让新药权益的国际性合作事件,由此可以看出,国产新药研发已经渐入佳境,开始发力国际市场。
国际性合作成趋势
随着新药创制政策等的大力扶持,近几年国内医药企业越来越注重创新研发,目前已经取得了巨大突破,出现了诸如全球首个获准上市的我国原创抗癌新药西达苯胺、全球首个治疗晚期胃癌小分子抗血管生成靶向药物阿帕替尼等重磅成果。
与此同时,很多药企也打破了以往闭门造“药”的状态,开启了新药创新的国际化之路,除了正大天晴,恒瑞医药、信达生物、康方生物等也先后展开了国际性合作。
对于国内企业而言,通过这种合作的形式能够非常有效率地将新药推向全球市场,正大天晴药业集团总裁王善春就曾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此次正大天晴转让新药,是希望能借助美国强生公司卓越的全球开发能力和经验,将这款极具潜力的新药向全球推广,为更多的患者带来福音。”
“对于国内企业和投资者而言,‘国际化’是顺应趋势,除了有益全球患者外,对于药企自身而言也有非常多的好处。”业内人士分析称,随着国家鼓励创新和资本出海,国内医药企业完全可以进一步加大跨境合作的力度,开拓海外市场进行掘金。当然,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这种合作也说明国外企业越来越看好中国企业、中国市场,国内药企的知名度、话语权及自身价值将通过国际化合作得到大大提升,有利于公司的融资和市值。
肿瘤免疫治疗大热
据不完全统计,2015年至今公布的重量级国际性合作有四项,其中三项与肿瘤免疫治疗有关,这是否意味着该领域将大热?
“肿瘤药物确实是许多企业偏好的合作领域。”上述业内人士告诉记者,国内国外药企合作涉及的领域主要以肿瘤为主,可能是由于受到国际上技术合作与转让风向的影响,开发周期相对短、市场比较刚需的产品更受欢迎。
而在肿瘤领域,肿瘤免疫治疗是绝对的研发热点。齐鲁证券在2015年5月发布的相关研报中指出:肿瘤免疫治疗是未来3-5年疾病治疗领域最重大的热点,未来5年在肿瘤免疫治疗领域,单药销售规模均有望突破100亿元,免疫检验点单抗2020年销售规模有望突破70亿元。
就国外的情况来看,BMS、罗氏、默克、阿斯利康、辉瑞等制药行业巨头均在肿瘤免疫治疗领域有所布局,FDA则已批准多个肿瘤免疫治疗药物应用于临床,包括Ipilimumab、Pembrolizumab、Nivolumab等。
“国内现在也有许多重点企业在关注肿瘤免疫治疗药物的市场及进展、布局一些已经开始临床Ⅰ期或Ⅱ期、稍有眉目的项目。”那么,如何在这个领域脱颖而出?该业内人士认为,企业还是要更加关注临床数据和质量,谁能在这方面更胜一筹,谁就能抓住先机。
>>>重磅合作盘点
1、正大天晴&强生时间:2016年1月;金额:2.53亿美元(约16亿人民币)及上市后的销售提成;内容:正大天晴将一款极具潜力的治疗肝炎的创新药物在中国大陆之外的国际开发权许可给强生,该药物处于临床前开发阶段,强生将在中国之外开展该产品的全球开发、生产、注册和商业化推广。
2、康方生物&默沙东时间:2015年12月;金额:2亿美元;内容:默沙东获得康方生物的临床候选抗体AK-107(由康方生物在中国发现、研发、用于肿瘤免疫治疗的免疫检查点阻断抗体)的全球独家开发和推广权。
3、信达生物&礼来时间:2015年10月;金额:超过10亿美元;内容:礼来与信达生物将在未来十年中,共同开发和商业化三个肿瘤免疫治疗双特异性抗体药物(三个抗体均使用来自于信达生物自主研发的PD-1单抗)。其中,信达生物主要负责中国市场的开发生产以及销售,而礼来主要负责海外市场。
4、恒瑞医药&Incyte公司时间:2015年9月;金额:7.95亿美金;
内容:Incyte获得恒瑞PD-1单克隆抗体项目(代号“SHR1210”,用于肿瘤免疫治疗)除中国大陆、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以外的全球独家临床开发和市场销售的权利,双方将通力合作,全力推动该项目的开发和上市工作。
(信息来源:医药地理)
声明:此文章转载是出于提供更多的信息以交流,不用于商业用途,无意侵犯版权。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经纬传奇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